2021年3月1日,《中华英才》2021年第5期以《徐爱华:创业影响世界 奉献成就辉煌》为题,刊登了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绍兴市工商联主席徐爱华的先进事迹。
文章以长达整整四页的篇幅,讲述了徐爱华带领她的团队,决战13天,全力提供应急防疫物资,危机化转机,打造“战时状态的兵工厂”的生动故事。
文章再现了诺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两位学者在其重要的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对于徐爱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的描写,文章还涉及到徐爱华为什么要说服做金融的儿子回归做实业,以及企业家为什么是和平时代战士等一系列思考和实践。
《中华英才》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联系的中央级期刊,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及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地市领导同志逐期阅读的期刊,其刊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以下是报道全文:




企业家就是和平时代的战士,通过发展企业,做好产品和服务来更多地影响世界。这是以徐爱华为代表的新时代企业家的心声。

荣获2020年度风云浙商
2021年1月18日晚,浙江经济界的“奥斯卡”——2020年度风云浙商发布仪式在杭州举行,年度风云浙商评选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省经信厅、省商务厅、省工商联、省青联等多家单位联合协办。宗庆后、南存辉等11位历届风云浙商通过连线的方式为获奖浙商开奖。发布仪式上,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徐爱华获得2020年度风云浙商殊荣。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1月22日下午,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会见全体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参加会见。大会宣布徐爱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
短短四天获得两项殊荣,足以证明徐爱华人望之高,而对于徐爱华来说,荣誉不仅仅是这些—— “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女性”“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绍兴市优秀企业家” ……同时,她身兼绍兴市工商联主席、绍兴市总商会会长、绍兴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绍兴市第六届、七届、八届政协常委等社会职务,称得上今天绍兴商界领军人物。


1983年徐爱华白手起家,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厂
从1983年的一台缝纫机起家,徐爱华花了三十七年的时间,使一个仅仅拥有一台缝纫机的服装加工店发展到今天集运营服装品牌、商贸流通、金融投资和大健康产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集团企业。企业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可以说是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一个典型。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疫情的传播冲淡了人们节日的喜庆。一直关注疫情的徐爱华从电视和手机端朋友圈看到诸多一线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而他们急缺防护服、隔离衣,徐爱华感到十分揪心。“社会有危难的时候,终归要有人站出来去为它担当。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我就是应该站出来的人。”徐爱华这样想着,更是这样做的。其实能为抗疫做点事情,是徐爱华早就有的想法,开始她先想到购买作捐赠,但抗疫物资是紧俏产品很难找到,徐爱华毅然决定自己生产隔离衣、防护服。

徐爱华知道抗疫物资是紧俏产品,在净化车间一线她日夜兼程地和员工们一同干
徐爱华的信心首先来自自己的实力,华联集团是做服装起家的,拿到过我国第一张民营企业的服装外贸进出口牌照,这些都成为她决定转产防护服的优势。更为可贵的是她得到了家人尤其是儿子张皓洋的支持,全力以赴地帮她谋划。徐爱华决定要上生产防护服、隔离衣的生产线。决心好下,机器设备、辅料采购、人工集聚、生产资质申办……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样都不能少,对于从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徐爱华来说,困难从来只是她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1月25日一早,徐爱华一个个拨打朋友的电话,寻找样本和采购原料,落实生产企业备案和产品备案、设计打样,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人员组织生产。没有设备,徐爱华就到处托朋友打听采购。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徐爱华购入一批生产原料,又不惜高价添置了生产隔离服的专业设备,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顺利落实生产企业备案和产品备案。

开工在即,可工人缺口怎么解决?没有工人,徐爱华就和公司管理团队给老员工一个个打电话,发动公司上下广泛招工。当员工知道,这是要做用于抗疫的“救命衣”,思想觉悟也都很高,一个带一个,很快就来了首批20多名熟练工,车间主任、质检员也自告奋勇争上生产一线。朋友带朋友,熟人拉熟人,员工越来越多达200多人。2月3日,首条生产线投入运行。徐爱华索性把复工的员工全都请进厂里,免费提供吃住,还给他们涨工资、买保险。而徐爱华身先士卒,争分夺秒,几乎每天要充三四次手机电板,累了就躺在沙发上眯一会儿,后半夜还打电话催着供应商,被戏称“不要命的老板”。有好几次徐爱华感冒了,嗓子都哑了,每天只睡两三小时的状况至少延续了有一个多月。“有人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反而感到很充实。企业家真正的价值,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徐爱华如是说。


在徐爱华带动下,全厂上下拧成一股绳加油干。崭新的拷边机、热封机正从全国各地陆续采购到位,在这间忙碌的“兵工厂”里,200多名一线员工,在争分夺秒生产隔离衣。正月十三,首批隔离服正式下线,次日一早就把产品分送援助武汉的浙江医疗队员和本地医护人员、环卫工人、交警等,解决燃眉之急。从决定上马隔离衣(防护服)生产线,到真正批量做出来,徐爱华她们仅花了13天时间。那时候起,整整二十天,每天都是在充满道义的氛围中为一线输送隔离衣,只要是医院提出了要求,徐爱华都只说一个字:捐!
从产品刚下线时,隔离衣日产七八百套开始,到供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厅调拨每天10000套左右;后来,扩大产能,最高峰的时候日产隔离衣(含防护服)100000套、口罩100万只。目前,企业的防护服项目依然保持了正常运转,抗疫物资还大量出口,是浙江省级2021-2022年七家医药储备承储单位之一,也为绍兴市、柯桥区提供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同时为国外持续的疫情进行生产、出口。
对徐爱华来说,只要疫情存在一天,她就还会坚持生产抗疫物资,为全球抗击疫情作贡献,这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所在。徐爱华也看到,这次生产抗疫物资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增值上的,更磨砺了员工的斗志,激发了员工爱国热情。“原来,我只是想做一些隔离衣、防护服捐赠救急。现在,我有了新的打算。”她告诉记者,“从长期来看,绿萌健康科技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业务单元中本身也有所涉及,具备相应的基础。疫情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防疫物资的重要性,计划将隔离衣和后续的防护服、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生产作为长期的事业做下去。”她还表示,绿萌健康科技本身的产品以出口为主,内销一直没做起来,而此次应对疫情也给企业内销方面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今后,我们将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但我们坚持做大健康产业的目标不会改变。

徐爱华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仅是自身的努力,更主要来自当地党委、政府强大支撑给了她前进的动力。当得知企业要做防疫物资时,当地党委、政府各个部门、领导提供24小时服务,解决困难,特别是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以及绍兴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纷纷到厂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业务主管部门领导还每天驻点厂里,帮企业从舟山、苏州找到外援专家,把关卫生和产品质量,一起协助制定隔离衣、防护服的质量体系标准,帮助申办相关生产资质等。省经信厅驻企服务员景勇祥等在厂里待了一个多月,经常忙到晚上10时多,指导企业完成物资调令。正月十一,市经信委、市市场监管局领导再次上门服务,帮助一线人员筑起安全防线,对生产企业备案、产品备案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徐爱华忘不了,2月17日下午,时任浙江省省长袁家军来到集团旗下浙江绿萌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视察,他拉着公司董事长张皓洋的手说,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好,企业做好,并为徐爱华和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点赞,称赞企业是“战时状态的兵工厂”。那一刻,徐爱华觉得深受鼓舞,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企业生产形成挑战,企业该如何在疫情“危机”中找到转型和发展的方向?徐爱华表示,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疫情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件。突发的疫情是对企业经营的一次特殊“体检”,考验企业应对逆境的能力,疫情这一危机中也蕴含机会,可成为企业历练和提升的契机,促使企业经营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自身的优势、劣势,企业经营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有充分信心,同时要有清醒的思路。变局之中总有不变的规律,一旦看清了未来前行的方向,就不会害怕和恐慌。
徐爱华创业的经历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她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进书里。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两位学者,在其最重要的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试图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的真正根源。在班纳吉和迪弗洛的著作里,收录了徐爱华半生奋斗,白手起家的那一部分,标题是“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主持北京雁栖湖论坛
出生在绍兴南部的山区,徐爱华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她读书不错,父亲劝她去学技术,抱着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志向,徐爱华上了上海服装学校。学成回来,徐爱华就琢磨自己办厂,没有找家人要一分钱。倚仗的是从上海学来的技术,徐爱华招学徒办培训班,起了一个很洋气的名字——“爱华时装”。“我收的学费高。15元差不多是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优势是包教包会。按当时的惯例,学徒先要免费帮师傅干活,然后拿一半薪水继续帮师傅干一段时间,但我不用。”徐爱华说。就这样,徐爱华前前后后招收了100名学徒。她手把手地教徒弟如何设计、裁剪、缝制。后来,她留下了其中6人,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厂,然后引进首批48台工业缝纫机,内销规模渐渐做大。
在作者笔下,徐爱华“并不是一个典型例子”。两位经济学家主要想表达的是:穷人因资金较少,几乎无法获取正式保险、银行服务及其他廉价金融渠道,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本,成为一名企业家。班纳吉和迪弗洛认为,现实中穷人从事的大多数生意,天花板低,阻碍了他们摆脱贫穷。徐爱华开始承接外贸订单后,工业缝纫机从48台扩展到800多台,意味着她从事着一项总体收益很高的生意。“这不仅表明徐爱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还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竞争较少、需求较大,因此她的生意正逢其时。”

徐爱华却说:“我们那时候真的很难。”为节约成本,徐爱华将供销社当废品卖的纸箱子买回来。为完成订单,徐爱华曾连续七八天趴在缝纫机上睡,因为“怕躺在床上睡得太沉”。在儿子张皓洋的记忆中,父母的工作一个通宵接一个通宵,自己从小学就开始了住读。
“从来没感到苦。创业就是这样,奋斗就该如此。”徐爱华说。
真正难的是找销路。这也是徐爱华坚持认为“过去创业并不比现在轻松”的主要理由。当年的销售渠道——供销社和百货公司,进货优先考虑国营企业,其次是乡镇企业。像徐爱华这样的私营企业,对方拒绝时还常抱以“你还真敢想”的轻蔑。但中国巨大的市场给了徐爱华经营企业的生机。绍兴竞争激烈,那就去中西部闯一条路子。20世纪80年代,徐爱华跑遍湖南、湖北、贵州、青海等6省区18个县市,企业总算生存了下来。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深知自己身上的分量与责任
“今天的创业者,身前有一扇敞开的大门。当年,这道门只开了一条缝,我们拼命往里面挤。”徐爱华感慨,“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国家对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是没有疑问的。”
在旁人看来,徐爱华是敏锐而幸运的。从内销到外贸再到内外并重,从纺织服装到地产开发再到资本运作,她几乎踩准了时代的每一个节点。
但徐爱华明白,没有改革开放,自己不会有去上海学习的机会。之后的一切,更无从谈起。“我有今天的成就,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不超过10%,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我提供了舞台。”徐爱华说。“我奋斗的价值,被这本书无限放大了。它或许能对今天创业的年轻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创业者有所启发。这超越了我企业本身的价值。”
事业有成的徐爱华,也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家庭。她常说:“家庭和企业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不必为了哪个而舍弃另一个。”在成家之初,徐爱华就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家庭第一,企业第二。从徐爱华的切身体会而言,正是因为她如此看重家庭,家庭成员才会将所有力量凝聚到她身上,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去创业。“我想成就家庭的时候,反而是家庭成就了我的事业。”徐爱华感慨道。
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内外销业务齐头并进,到1999年获得全国首批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产业开始向城区拓展,完成由服装加工转到品牌经营和高科技纺品上的蜕变,并跨界做起健康智能产品、商贸综合体,等等……目前,制造业的比重占徐爱华企业三成,她将这一部分全权交给儿子张皓洋负责。张皓洋大学毕业后,原本在上海从事“只需要坐在电脑前看项目、投项目”的金融行业。同当年父亲帮徐爱华做选择一样,徐爱华让儿子回浙接手上千人的工厂。
“当然不是为了他陪在我身边。我不会有这种想法。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制造,这终究得年轻人做。”徐爱华说。

究其原因,来自于徐爱华对形势的判断。2017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徐爱华在分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不无自豪地说:“我今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一直在上海搞金融的儿子,终于回到绍兴和我一起做实业了。”张皓洋2011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上海、杭州两地做金融,总觉得金融和互联网才“高大上”,来钱快,而实业太苦太累。
徐爱华坦言,儿子这些年做金融的成绩虽然也不错,可她心里总归是不踏实。每次聊天时,她都举德国的例子试图说服儿子: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中挺立不倒的是德国?答案很简单,因为实体经济强健。一个国家靠什么富强?当然是实体经济。

随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很多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好政策,很多实体企业逐渐走出低谷,实体经济逐渐回暖,张皓洋的心思有些松动,经过深思熟虑和母亲的教导,2016年底他终于主动提出要回归实业,并提出了四条思路:以投资者的眼光做实业,以互联网的思维做营销,以消费者的眼光做产品,以智能化的手段再造生产流程。“我觉得年轻人的思路挺好,就把集团下属一个主打健康产业的企业交给他全权打理。”徐爱华高兴地说。
这个企业就是浙江华联集团旗下浙江绿萌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和国际认证。在张皓洋的打理下,公司各项业务发展迅速,2019年,绿萌健康科技成立了三家分公司,转型跨界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等领域。疫情发生后,绿萌健康科技火速上线隔离衣生产线。下一阶段,根据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企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已在签约落户绿萌健康未来科技产业园项目,突出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对已有产品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争取做大健康产业制造业产品隐形冠军企业。
“有了我们‘创一代’的创业精神和踏实,加上‘创二代’的创新精神和闯劲,我们的实体经济一定会兴旺发达。”徐爱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许多企业感觉到不好做,作为行业的领航者,徐爱华认为,进入新时代,市场上做法已经不一样,不像原来那么简单。要想做好自己?一是守,二是变。守住企业做得好的,比如扎实的产品、服务;同时思维要变,不能一味用过去的经验指导未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上是粗放式发展,一些问题可以在高速发展中消化掉,企业家只要胆子大点,加上肯吃苦,市场就有许多的机会。现在是高质量发展期,企业家必须要有综合性的素质,才能把企业往前推。
如果企业家的思想还很老旧,就不能理解国家发展的趋势,也就不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所以要有清醒的认识,然后做好自己。徐爱华指出,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尽管你是民营企业,也要把自己看成国家的企业时,你的委屈也许会少一点。如果你不提高自己的格局,放不开胸怀,还在那里纠结,会徒生很多烦恼。

在儿子张皓洋眼中,母亲是一个拥有家国情怀的人。徐爱华回忆说,父亲为我取名“爱华”,寓意热爱祖国。我后来渐渐明白,爱国是自己需要的,不是祖国需要的。你爱不爱她,她就在那里,但是我自己需要爱国,我爱国的时候,这个国家仿佛就是我的。从短期看,现在也许面临许多挑战,但把时间维度拉长到十年、二十年,这些坎,我认为都可以跨过去。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把工作当生活。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说去休假,就百事不管了。
正因为我们的勤劳,现在碰到的困难、问题都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以在前进和发展中解决。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还比物质文明滞后很多,但我认为,小步快走若干年以后,会慢慢补上这一课。我们一定要正视我们的国家,一定要有信心。同时,徐爱华也深知民营企业的地位来之不易。在办企业的35年经历中,她觉得国家对民营企业一年比一年重视,民营企业自己也很争气,对国家的贡献、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她的切身体会。
无论是贸易战还是去杠杆,徐爱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同样的困难,但这些从来没有影响她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在她看来,贸易战影响最大的是人们的心理,对经济的实际影响要小一些。徐爱华强调,从另一个角度看,贸易战对中国来讲也可以变成是一件好的事情,逼我们奋发图强,创新发展。人生来就有惰性,外界没有东西刺激,就跨越不了第二个台阶,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贸易战一来,会激发原来那股斗志。
徐爱华想起父亲对她讲过很经典的一句话:“爱华,现在我们农村吃得最差的人家,也比原来的大地主吃得好。”现在物质生活的充盈是她父辈们所无法想象的。上世纪90年代徐爱华做外贸,经常出国,好几次被当地人说成日本人,因为她去消费高一点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走到美国、欧洲,坐下来谈判,他们看你的眼神,就多了一份尊重。特别是2008年奥运之后,我的体会尤其深。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徐爱华深有感触地说。
站起来、富起来这两关我们已经过了,下一步实现民族复兴就需要企业家有更多担当。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企业家就是和平时代的战士,通过发展企业,做好产品和服务要去更多地影响世界。这是以徐爱华为代表的新时代企业家的心声。

35岁以后,在事业和声望上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徐爱华经常考虑一个问题:做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她对自己以前期望的那种退休以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方式产生了质疑。徐爱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她发现中国古圣先贤的核心思想是,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中国人、中国企业家也一直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在徐爱华看来,国家领导人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圣贤思想一脉相承;“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进博会上的一段讲话,使得徐爱华听了十分感动:习近平主席把中国比喻成大海,实际上是用非常有哲学思想的体系来描述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地位。我们更要有足够的自信,因为我们有时代的阳光、我们有圣贤的甘露、我们有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呵护。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徐爱华很明确地回答,企业家既可以做产品,又可以做中华文化的使者。她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来经营企业。
面向未来,徐爱华确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这一代人的成就。面对未来的人生,徐爱华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志同道合者一起投身这风起云涌、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中,让中国人民都过上了向往的美好生活,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着这个世界。“建设祖国,我的需要;民族复兴,我的责任!”这是徐爱华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生命感悟!
《中华英才》半月刊发布
作 者:邓 鋆 刘 娜
制 作:李 鹏
编 审:范丽庆
投稿邮箱:zhycxmt@163.com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图片为介绍/评论相关主题,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